《电大第一楼》----国家开放大学40年的故事

来源:徐锦培 亲历者讲述的故事 / 2022-05-17 11:41 / 查看:4190

牛志新:我来电大报到的时候,首先见到的是当时的办公室孙主任。我说我来报到,他说没有房子。我说我来报到和房子没有关系。他说:“你来报到,我没有房子,你怎么报到?”我说:“我家在郑州,不要房子。”

当时,电大的办公室就在河南省教育厅的老招待所,就只有四五间房子。凡是来电大,家不在郑州的,或者家里没有房子的,就住集体宿舍。当时的办公条件、住宿条件非常艰苦。

大概过了一两年时间,教育厅的新招待所盖好了以后,电大就搬到那个新招待所,在那里有几间房子,分别在四楼、五楼和六楼,四楼和五楼是办公室,六楼则是单身宿舍。黄东副校长刚来电大的时候,是住在那个乒乓球室的,在球台边给他支了一张床。哈哈,我们去打球,把他的杯子给打碎了。

又坚持了一段时间,教育厅给电大盖了一幢六层的办公楼,就坐落在花园路教育厅院里的南边,差不多有3亩地,1982年投入使用。楼里还安装有电梯,那时候有电梯的办公楼还不多。这在当时的全国电大系统中是首屈一指的,号称“电大第一楼”。当时我们的员工才三十余名,占一幢六层带电梯的办公楼实在太宽松,与这之前寄人篱下相比更是天上地下,于是一二层让给教育厅办公,同时加快了电大各方面建设的步伐。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在现在的黄河路西校区那里争得一块地。那块地原来是一个培训学校,没有建成,后来划归电大使用。实际上电大只用了靠南边的30多亩,剩下不到十亩地给了教育厅的几个二级机构。当时,盖楼的时候,我们又在全国电大系统领先了一次。好像中央电大来开一个会,还去建设工地现场参观了。那个楼盖成以后作为教学楼,招收在校生,同时,几个教学和服务处室也搬了进来。后来我们又相继盖了学生宿舍楼、培训楼和那个临街的13层综合办公楼。到2003年,电大所有的部门几乎全部搬了过来。电大的办公条件有了大大地改善,使电大的办学又上了一个台阶。

 丁胡诚:有一些家在外地新到教育厅工作的同志都住在那个老招待所(当时电大也是教育厅的一部分)。老招待所是20世纪50年代建的,楼道又窄,光线又暗,特别是二楼,楼道里还放有做饭的煤炉和蜂窝煤。即使是白天,楼道内也要开灯。否则,人就有可能撞着煤炉或蜂窝煤。老招待所的房间比较紧张而且还小。我们刚来的时候,电大一共才十几个人。因为我家在新乡,来电大后即被安排住在教育厅老招待所里。房间除了两个是稍大一点的外,其余都很小,并且多数是寝办合一。当时,条件确实是比较艰苦的。

后来教育厅建新招待所的时候,夜里随时会把我们这些住集体宿舍的人叫起来,去加班卸砖头,从车上把运来的砖头卸下来。包括后来建电大花园路办公楼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随时听命卸砖头,把砖从车上卸下来,并且还要码好。我们的手上磨起了泡也没有叫苦的,在那个年代,大家的奉献精神都很强。

搬进新招待所之后,咱们办公和住宿的条件改善很多。在花园路办公楼建成之前,由于事业发展、人员增多,在教育厅招待所分配的办公室和宿舍已经远不够用,我们曾先后在纬一路小学和关虎屯租了一些房子作为过渡。花园路办公楼建成以后,我有幸是第一个住进去的。因为之前电大邀请了几位专家编写了几本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的习题集,这时刚刚印好,没地方放,只好放在新建的办公楼里。当时,办公楼还没有彻底交工,里边还没有通电,习题集放在那里,那时我还是单身,领导就派我搬进去照看那些书。整个楼里黑咕隆咚的,我一个人住在里边,那时候也不知道害怕,就是感到寂寞。于是就点一根蜡烛看书,听收音机。

电大办公楼建成以后,在全国电大系统反响还是比较大的,说河南电大有自己的楼了,中央电大的杂志,还有其他一些杂志,都刊登了那个楼的照片,有人说那是电大第一楼。

河南电大就是从教育厅的老招待所开始,后来到教育厅的新招待所,经过在外租房过渡时期,然后到电大自己的办公楼,算是正式有了一个自己的窝。后来我们又搬到黄河路校区,有了一个独立的院落。再后来我们又建设了东区四百亩的新校区。河南电大就这样从初创时的租房,到有了自己的一栋楼,再到一个独立的小院,最后到现在的两个校区,经历了风风雨雨,一路发展,不断壮大。

 黄东:电大第一楼的落成使河南电大有条件壮大队伍,接纳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作为教学骨干迅速发挥作用,改变了以前只靠若干管理人员支撑一个大学的局面。原来河南电大的机构是一个办公室加一个大教务处,属粗放型管理,现在有条件了,则迅速发展出理工科教学处和文科教学处,与“文化大革命”后国家技术人员稀缺的时代特征有关,当时理工科的生源很充足。于是我们在四楼、五楼和六楼分别建设了物理实验室、电气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后来还在三楼建立了计算机机房,在五楼拥有一个大的演播室。这些部门加起来占了学校所有用房的一半,搭起了一个现代化远程教育大学的基本框架。在教辅方面,一楼部分房间成立了图书室,那是后来图书馆的前身。五楼成立了电化教学处,其建设标准和摄像录像设备均与当时电视播出的水准看齐。于是,河南电大就能较早地在统一规划下制作了若干辅导课和实验课的教育节目,有些还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有了电大第一楼才能引进人才,才有了这些现代化设备和电化教学场所,电大第一楼不仅满足了教学办公的需要,还锻炼了教师队伍、培养了节目制作人才。随着电大课程门数的增加,电视频道不够用了,许多课程改为用录像带传播,于是节目制作量猛增,电大第一楼的建成正好派上用场,可以从容应对。电大第一楼让河南电大的教学工作抢占了先机。

 

图片

讲述人简历

牛志新(1953--),男,河南西平县人,1979年毕业于新乡师范学院(现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担任力学课教学工作,曾任理工教学处处长、教务处处长、督导室主任等职务。

丁胡诚(1957--),男,生于河南新乡,祖籍河南内黄县。1979年毕业于新乡师范学院化学系,同年分配到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工作,曾任组织人事处副处长、处长,2003年任校工会主席、副校长。

黄东(1946--),男,广西桂林人,1968年华中工学院无线电系本科毕业,1981年新乡师范学院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武汉大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工作,曾任理工处副处长、处长,省直电大校长,1997年任河南电大副校长。

 


校长信箱
主题:
教学质量反馈邮箱
主题:
技术支持:新疆丝域互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丝路全景VR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