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漫漫塔河胡杨情——一封穿越三代的家书

来源:兵团开放大学 / 2023-03-13 15:24 / 查看:2249

家书,是一份牵挂,是一份期盼,也是一份传承。好家书传承好家风,好家风传递正能量。兵团开放大学工会举办“巾帼心向党·奋进新征程”系列活动,特推出家书专栏,快来看看吧!

漫漫塔河胡杨情

——一封穿越三代的家书

作者:白晓杨

在这个物质横流和信息发达的社会,我们基本抛弃用书信来表达思念和交流,但那几张散发着墨香的信纸,却铺满我的回忆,占据了我的青春。
 
 记得那年我翻箱倒柜,无意中发现一个泛黄古老的信封,轻轻抽出薄如宣纸的信纸,整齐漂亮又不失洒脱的小楷迎面扑来。这是妈妈16岁刚工作时姥爷写给她的一封家书。内容无华,说的最多就是让妈妈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好好工作。望着这封重量很轻,内容却沉甸甸的家书,瞬间记忆犹洪水一般冲刷着我的大脑。
 
姥爷1910年出生在河北迁西的一个富裕人家,从小上私塾,20多岁开始戎马生涯。1949年大军南下参加渡江战役后,1953年随部队从湖北进疆驻扎在农一师16团,成为了第一代兵团人,时任水利大队队长。没错,就是兵团题材电影《 我们的青春岁月 》大队长的原型。他上过战场拿过枪打过鬼子,脾气刚烈耿直。在战争的年代出生入死,在和平年代兢兢业业。像沙漠的胡杨一般屹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骄不躁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于1996年长眠于天山脚下。姨妈一家留在了一师,大哥哥也在未来的日子里分别任两师师长,延续了家族兵团的火苗。
 
记得在我小时候,妈妈时常会回忆住的地窝子长什么样,哼唱着她儿时的歌:“农场好,农场好,住的洋房三尺高,下面顶着四根棍,上面盖着芨芨草。”而80后的我们,拥有最快乐的童年时光,那时没有辅导班,没有特长课,只有夏天山上摘野果河里去抓鱼,冬天河边滑冰烤红薯,这些乐趣在今天的孩子看来,估计也只有小说或电视里才可以看见。
 
因为天天玩得一身泥巴回家,妈妈看我实在是太淘气,开始有意识地锻炼我的独立性。于是刚上初一的我就被送到了农二师的一个全封闭式管理的团场中学。由于从小生活环境的缘故,我压根没有见过农作场景,起初因为环境艰苦我无数次给妈妈写信要求转学回家,但是妈妈所有的回信都是让我坚持去锻炼,不要轻言放弃,我的身上流着兵团人的血,兵团的孩子从小就要参加勤工俭学,务必要快速融入其中。
  
在兵团学校的日子里,春天帮着补种,夏天帮着捡西红柿捡辣椒,秋天开学摘完啤酒花摘棉花。虽然没有一次按时完成任务,都是最后妈妈给掏钱补上,但我坚持没有请过假,没有迟到,就这样一个没见过“世面”的我还会把小麦当韭菜、把坎土曼说成铁锹头安反了、把打瓜当成西瓜摘回宿舍吃......太多的第一次教会我了很多,同时也正式接触了兵团的概念和兵团精神。即便已经很多年过去了,每当我遇见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就会记起在农场学会的坚持和勇敢!
 
1996年,我们整个家族随着那场大洪水搬迁至乌鲁木齐,我也到了所谓的大城市,高中毕业我考上了内地的大学。记得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看见是内地学校时,很激动。因为新疆的孩子出去一趟很不容易,何况是去一个陌生地方。妈妈只给我说了一句话,你已经19岁了,我相信你可以自己去学校。
 
在那个网络还没普及的情况下,我拿着地图,翻着入学须知上查到学校具体路线的笔记本,一个人背着包,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形单影只的我有点害怕,有点迷茫,但是很快坚定了自我,顺利到达新学校后,和父母通了一个电话,又给他们写了一封信。
 
仔细想想,我从初中开始就是以写信的方式和父母在交流。虽然那时候电话已经安装到宿舍了,但是我还是喜欢用写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上大学后,每周我都会给父母写封信,有要生活费的、有给他们说东北真的很冷的、也有自己进了学生会、当了班级的团支部书记之类的。记得20岁那年,我写信给父母说自己恋爱了,妈妈的回信很简单明了,珍惜感情珍惜自己。我和妈妈之间几乎没有秘密,因为我知道父母永远都会无私地爱他们的孩子,这也成为了我作为母亲后一个教育方式的延续。
 
陪伴但不依赖,独立但不独行,善良但不愚昧。
 
而爸爸给我的回信永远都是教育我做一个善良而有原则的人,我就这样在絮絮叨叨中长大了,大学毕业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新疆。踏上自己熟悉的土地的时候,我终于知道自己还是离不开家,离不开新疆。
兜兜转转工作,最后在兵团开放大学扎下了根,回到了兵团系统。转眼工作十几年了,见证了单位的成长,也更加体会到了兵团精神、胡杨精神的延续。作为兵三代的我无数次在心里默默地对姥爷姥姥说:你们放心吧,兵团现在发展的很好,不但有新的师市成立,更有新的大批人才在汇集......
 
岁月就是一把杀猪刀,在同学每年一次聚会中我们总结出不只是把刀还是一把饲料,大家都被岁月和世故喂得圆滚滚,唯独不能忘却的还是那记忆中飘着烤红薯香味的河边。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我的祖辈父辈会对那片胡杨林念念不忘,因为那是他们的魂、他们的家、他们的根......永远扎在了兵团,扎在了塔河边。
 
现在的我还是会经常写信,写给未来的自己,写给未来长大的孩子。我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写到第二个孩子出生,我告诉她们祖姥爷的抗日英雄事迹,告诉她们姥姥姥爷的平凡人生,告诉她们爸爸妈妈继承的家风,告诉她们漫漫塔河边的兵团情怀,告诉她们永远坚持的兵团精神、胡杨精神。
 
 
 
 
作者 | 白晓杨
编辑 | 张小平
审核 | 林金连
终审 | 徐明军、马野萍

校长信箱
主题:
教学质量反馈邮箱
主题:
技术支持:新疆丝域互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丝路全景VR
Baidu
map